活动回顾丨第五届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


图片

第五届上海音乐学院

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

中国传统音乐讲演会


【活动回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1年7月,第五届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中国传统音乐讲演会”活动在奉贤图书馆顺利展开。本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奉贤区图书馆主办,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烁歆(上海)文化传播公司承办。

7月7日至7月9日为期三天的三场讲座,以理论、赏析、示范和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向听众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理念与音响、听赏与表演、历史与当代。






01

《中国传统音乐的听赏意趣》


图片
图片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青年教师邓姝以《中国传统音乐的听赏意趣》为题,从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随时代和环境变化所发生的功能形态之变展开,通过讲解理论,经典曲目赏析和学唱互动,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历经历史时空的积累和多元理念的融合,所呈现出的多样形态。

图片
图片

讲座选取了中国传统音乐各体裁中的经典曲目进行赏析。从山东民歌《包楞调》的衬词和旋律发展,可以感受到民歌与地方方言、生活内容的紧密联系;古琴演奏对音色和意向的选择,以多种演奏技法描摹着自然山水之景、文人内心之意;戏曲艺术虚实相间的表演理念,通过锣鼓音乐和身段形体的相互作用是更为整体和综合性的艺术表达。无论是讲座中提到的音乐体裁之衍变,还是作品内容之独立,都呈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从社会生活中而来,并不断走向艺术化的历史过程。

图片



图片



02

《高山流水话古琴——从谱式体系走进古琴音乐文化》


图片
图片

上海音乐学院青年古琴教师陆笑姿介绍到,作为中国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器乐之一,古琴的传承历史和流派演变未曾中断,因此沉淀了丰厚的文献史料。居于“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古琴,不仅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图片

讲座首先介绍了古琴琴制的历史演变,详细谈到琴制规格中所暗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其次从琴谱入手,以图片的形式将文字谱、减字谱到新创作作品中古琴演奏法的图示标记进行呈现和解读。为了让听众更清晰的感受到古琴技法演奏的多样音色,陆笑姿老师示范了散音、泛音、滚拂、吟猱等手法,并合作演奏了《流水》 《阳关三叠》《欸乃》三首古琴代表性作品。

图片



图片


03

《穿越时空的“笙”音》


图片
图片

“中国传统音乐讲演会“第三讲,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钟之岳对笙的详细解读。笙是唯一能吹奏和音的中国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对西洋自由簧乐器的发展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钟之岳老师谈到,中国笙的簧片原理启发了管风琴簧片拉手的产生,带动了风琴类结构的乐器对自由簧原理的应用,其中包括簧风琴、口琴和手风琴的相继问世。

讲座指出,商代时期就有了笙的雏形,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对笙的前身“龢”的记载。在中国民间绘画体裁“年画”当中,还有不少孩童持笙的喜乐画面,民间有着“连生贵子”的美好寓意。可见不管是文献记载、民间俗语还是绘画内容,笙存在于中国民间文化的很多方面,有着美好的寓意和悠久的历史。

图片
图片

讲座还介绍了笙的不同材质和形制,其中包括以下几种:现代葫芦笙、古代滇族的铜斗葫芦笙、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中国笙以及钟之岳老师个人收藏的民国17簧传统笙。目前较为代表性的笙之和音,主要有北京智化寺笙的“和音”法和传统和音、日本笙的“合竹”法。另外,从簧片、笙苗、笙脚、笙斗,以及对簧片起到密封作用的五音石等等,修笙有着一套专用的工具。除了制作材料之外,从字体组合来看,上为竹,下为生的字形,使得人们对笙的称赞总涉及到坚挺的竹之精神。

图片
图片

在笙独奏《微山湖船歌》、《藏族舞曲》、笙与古琴《穿越时空的思恋》、双笙与古琴《大鱼》几首作品的演绎之后,讲座邀请小朋友们参与学习17簧彩虹笙的指法,并尝试演奏乐曲《大鱼》,增加了乐器的互动体验。本次“中国传统音乐讲演会”中小朋友们的积极参与,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在传播传统音乐过程中做出的有意义探索。

图片



图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