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科技节Al之音-人工智能音乐艺术专场活动于5月23日下午在上海科技馆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科技节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联合承办。活动邀请了权威的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的企业代表,以新作分享、合作表演以及交流互动的形式向公众展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领域的无限可能。
活动分为成果展示和圆桌会议两个部分:
成果展示

《AI乐之城》
第一个作品《AI乐之城》集合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成员,致力于电子音乐、新媒体视觉互动以及AI艺术创作的研究,并通过演讲及表演的方式来让大家了解最新的当代艺术创作思维及实现手段。
《AI乐之城》使用了一种新媒体乐器——激光古筝,琴弦由激光光束组成,用手拨动即可触发演奏信号,由于激光的可塑性,演奏者可以用烟雾来演奏。可实现拨弦,摇指,滑音,甚至复音滑音等技法。激光古筝有采样音色库,可任意调制音色,因此对于音色的选择有无限可能性。
这一节目实现了AI创作系统与激光古筝的联动,旋律被输入AI系统,AI系统对这一旋律进行分析和整合后重新谱曲。同时,为了让音乐达到可视化的效果,节目还采用了实时转换技术,将电子古筝和AI信号转换为奇妙的视觉效果。
展示:纪冬泳、张屹南、周乐、王玉
团队成员:翁若伦、周翀凌、刘曌、蔡悦宁、李婉钰

《从脑机接口到脑波音乐一交互式音乐作品”思考之声”》
传统脑机接口在当今可穿戴设备热潮中越来越便携,这一作品的作曲家旨在探究将意念与思考状态用于艺术创作的可行性,创造一个游戏般地音乐创作过程。
这不仅仅是以脑机接口、计算机为物质媒介创作带有开放结构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将思维音乐化(Mind Musification) 在现今更像是娱乐和音乐治疗的手段。在未来,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相关脑电特征的学习识别,具象的创作也将成为可能。
这是一个思考—倾听—思考的良性循环,包含了人脑到人工智能的正向和逆向的双向反馈。创作的音乐受注意力和放松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具体的脑波对应具体的音乐风格,因而,根据脑电波收集到的不同的能量频谱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思考之声”。
《孩子们的智能作曲家一 AI音乐启蒙教育系统》
来自同济大学汪镭教授和上海音乐学院秦毅副教授的研究团队强强联手,为孩子们带来了音乐世界的智能作曲家。孩子们可以与它进行互动,系统根据此前学习的音乐模型和算法组合,将各类创作风格以歌唱的形式,鼓动孩子们与机器进行互动反馈。这样,孩子就可以在音乐的节奏型学习中,同时感知自主创作,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孩子们获得智能音乐创新领域的兴趣和成就感。
展示:李东洋、杨茗滟
表演:余璐洋、陆葵声
圆桌会议
问:音乐是能表达人类情感的作品,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能够呈现出情感吗?
lEEE上海分会秘书长、上海大学王潮教授:
从两个方面来说,著名音乐家马友友在音乐创作时,擅长把不同国家的音乐和乐器进行组合,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在做音乐人工智能研究时,做这一跨界的、跨专业的交叉学科时,可以先从基础层开始,把各种的音乐,欧洲的、非洲的、美洲的、丛林音乐、乡村音乐…以及各类的乐器数据化,并整合成新的音乐组合,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第二个方面,AI可以解决从小学音乐的学生在音乐训练、应用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改进。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专委会副主任、上海移动互联网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江勇博士:
从前人类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然,人类模仿自然的声音,这个叫做人的智能,慢慢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我们又希望用人工智能创造音乐。虽然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数据库有待完善,但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会非常好,有很多应用场景,比如音乐治疗等等。从正向逆向来说,都是对我们有益的,思维影响作曲,乐曲影响情感。
上海音乐学院秦毅副教授:
从音乐家的角度去理解人工智能艺术,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音乐家的角度上来说,是持排斥态度的。现在的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只具备筛选、整合等功能,等到第二个阶段,人工智能会在已有音乐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性”的创作,等到有一天,人工智能达到的第三个阶段或许可以创造出超越人类思维的音乐。我为什么想去开展这些研究和探讨呢?是我认为时代的趋势不会因为音乐家的排斥而停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会持续往前走,艺术家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去拥抱这样的未来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问:在未来,人工智能会以怎么样的形式进入音乐界?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 徐洪海院长: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到了今天,肯定会推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艺术家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孤家寡人,是我们每一个人。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人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问:怎么看待专业人士面临的危机感?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 苏剑波教授:
AI进入各项领域是不可避免的。AI是能否代替音乐呢?这是和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产业化不一样的概念。因为艺术作品没有输赢的概念,人工智能只是提供了另外的思路,是另一种创造的手段。艺术的好坏很难量化,所以我认为AI在音乐方面没办法取代,只是丰富了音乐原有的表达方式。
王潮教授:
真正的音乐家不用担心,AI帮我们梳理了重复的、基础性、初级的信息,让我们当作素材拿来用,真正的提炼和提升需要人来参与。
上海人工智能协会秘书长、同济大学汪镭教授:
音乐智能平台不断提升,只能特性提现,人类会步入更加高级的阶段,低层次的音乐人会被取代,高层次的音乐家既要懂得音乐情感产生模式,也要懂得信息学的表达。音乐家的定义会有所提升,不能被当前智能音乐的大潮淘汰。
秦毅副教授:
人工智能音乐会给音乐家打开新的门,计算机创作的作品会和人创作的有所不同,每个时期人们对音乐美感的体会不一样,我一方面在做音乐教育的尝试,让小孩子们不要畏惧学习音乐。另一方面在做脑电和音乐情感之间关联的研究。把情感式和技术式的创新模式结合起来,会对我们的社会有更积极的影响。
问:国内是否有相关专业的数据集、算法来推动产业发展?
秦毅副教授:
选择的采样和对音乐分析的判断、围度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个人建议能够建立一个通用的、开放性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在协会和音乐学院的支持之下,能够把这个领域完善。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承办方之一,聚焦艺术和科创的碰撞,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搭建桥梁,促进高校与社会资源的协同与创新。此次活动中,不同机构、组织、高校和业界人士沟通了关于音乐领域人工智能的创意与理解,在激烈的讨论中,寻找共同的语言,统一对音乐+人工智能的理解,之后继续具体地落实和解决各个研究细节。
本次活动学术顾问安栋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副主任、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对此表示:
“艺术来源于人类的思维和感情,而人工智能通过其极强的学习能力介入到这个思维过程中,是否会重新定义艺术?这是值得期待的。
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立足于学院丰厚的艺术资源,积极对接国家和行业发展战略,已经与网易人工智能事业部达成战略合作,就音乐推荐、智能教育等方面开始探索,并希望形成成果用于音乐治疗等更接近居民生活的实践领域。”
协同创新中心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依托上海音乐学院,推动高水平、有组织的艺术创新,加强与区域、行业、企业之间的联动,主动对接需求,孵化与产出更多艺术特色的创新成果,服务于上海文创中心与与科创中心的建设。
活动出席的嘉宾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 徐洪海院长
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谢海光先生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上海市音乐声学艺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于阳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筹)副院长 代晓蓉教授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苏剑波教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 匡志强、凌玲
lEEE上海分会秘书长上海大学 王潮教授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专委会副主任、上海移动互联网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 江勇博士
上海人工智能协会秘书长、同济大学汪镭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系主任申林教授
四川音乐学院 电子音乐系 邓舒、胡晓教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