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琴说”——用古琴讲述中国故事 - 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4月26、27日,“静听琴说——古琴讲述中国故事”音乐会成功上演于上海大剧院中剧场,音乐会带来了16首琴曲,并结合多媒体、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用中国音乐来诉说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中国故事。

 

乐会策划,上海音乐学院戴晓莲教授,

为古琴艺术普及化探索出这样一条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从传统古曲提炼出精神价值内涵,

让古琴音乐成为贯通古今的文化纽带,

 

“静听琴说”音乐会分为“家国情怀”“史传烟云”“襟怀流风”“山林舒啸”“弦寄情思”“君子之守”六个章节,在每个章节里都以古琴的语言讲述一段相应的故事,从专业角度引导观众入门。用古琴音乐传递中华人文思想和中华传统价值观,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又有道家的恬淡洒脱,既包含历史兴亡之慨叹,又蕴蓄寄情山水之悠然……

 

音乐会不仅利用了跨界融合的形式,更为深度的挖掘古琴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关联,还增加了“说书人”的角色,在音乐会中,上音民乐系主任刘红教授受邀担纲“说故事的人”,将在每首曲目演奏前,为观众条分缕析地理出曲目的文化内涵与情感线索。

 

“静听琴说”系列音乐会自2018年推出以来,

已在海内外演出五场。

今年年初于法国演出的系列音乐会,

不仅音乐会门票被早早预约一空,

就连三场古琴讲座也座无虚席。

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的这一次演出,

门票也早在演出前一个月售罄。

 

和去年相比,今年更多曲目由年轻人演奏,并增加原创内容,委约创作和传统目的全新编配占比40%。

 

比如广为人知的老曲《广陵散》,在古琴的基础上加入了打击乐和十把二胡,进一步凸显了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杀伐气。

 

再比如传统琴曲《杏坛》。这原是古琴独奏,讲的是孔子每日于杏坛设教讲学,为了让观众直观感受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的情景,节目特别设计以舞台造型还原孔子讲学的氛围。

 

还有韩闻赫作曲的《城楼赋》的古琴、琵琶、打击乐三重奏,部分创作素材源于京剧《空城计》。三位演奏者去年演出中曾以戏服登台,以独特视角再现了这段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

 

《玉簪琴诉》由孔志轩作曲,应“静听琴说”委约,创作于2018年。曲中素材取自昆曲《玉簪记》,讲述了潘必正与陈妙常在月下以琴传情的传奇。《玉簪琴诉》改编自昆曲“玉簪记”,加入琵琶、笛箫、中胡象征人物角色,现场还有一位带妆的昆曲演员同台表演。

 

本次演出的演出团队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泠然音生”古琴团队担纲,他们是古琴专业学生,大都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全程参与了作品的创作演绎及呈现,“不只是弹一首曲子,更是在完成一部自己的作品,对曲目和音乐的理解更深刻。”这是每位参与音乐会同学的心声。

 

音乐会在保证通俗性的同时,也致力于在艺术审美、演奏技巧方面引领传统音乐的创新性发展。

 

 

古琴曾经只是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小众聆赏,
如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
走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走近上千人的音乐厅。
这是一场非常美妙的体验。

 

每一首琴曲由根根心弦奏出,
娓娓道来琴曲背后的故事和出处,
古琴弦震气荡风云斗转星移,
艺术家们弹指间勾勒着中国历史长河一个个逶迤瞬间,
演奏家们细腻而感性的演绎是传统、古典的,

更是现代、时尚的。
这是一堂全方位的中国古琴文化课。

观众,专家们说...

 

 

  

引领、起航

  

戴晓莲观察,古琴在当下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一般人对古琴音乐、古琴文化还不够了解,他们仅仅能从文字方面来了解古琴音乐文化,而并非从音乐本身来感受这些曲子。而本次演出以综合的艺术形式,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邀请了具有文化影响力的、资深的老琴家参与,共同促进多元化审美的发展,并从多元化的审美中延伸古琴音乐中的文人音乐特征,从视觉、听觉上更进一步推进观众在音乐体验中对古琴音乐文化的理解。

 

此外,举办这场音乐会,推出的现代作曲家编配的新作,不仅树立了标杆性的作用,还进一步培养了观众的审美,能让更多观众听懂琴曲演绎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