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英烈风犹存,英雄壮歌动梁尘 - 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首镌刻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的诗歌,在八位青年歌唱家的歌声中伴随着凄美悲壮的旋律娓娓道来,讲述着八十七年前的故事。201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的第一年,也是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的第五年,是国家和社会褒扬烈士、崇尚英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1月21日上午,由龙华烈士纪念馆筹办的“英雄烈士与初心使命”学术研讨会在光大会展中心举行,上海市委领导及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出席了本次会议。


 

 

由上海音乐学院团队呈现的交响诗作品《英雄壮歌》成为了会议中的一抹亮色,2018年,龙华烈士纪念馆与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共同创立“上海音乐学院——龙华烈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艺术实践基地”,进行爱国主义艺术实践的创作和征集。《英雄壮歌》交响诗由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与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出品,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任总监制,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瑞任艺术顾问,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吴学霆监制,安栋、刘灏老师作曲,演出由上音青年学生呈现。

 

 

作品共分为三个篇章,用音乐讲述英雄烈士的故事,歌颂他们在革命的道路上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慨然赴死的气节。表演形式采用小型交响乐编制和小型舞台结合的方式,同时融入了话剧与舞蹈的元素,演奏者为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们,他们将真情实感倾注在音乐语言中,用一曲英雄赞歌来表达对英烈的敬仰之情。

 

 

在音乐的尾声中,龙华诗歌的主题以合唱的形式铺陈开来,将音乐情绪推向最高潮,现场烈士家属代表及观众们在观赏完演员们慷慨激昂的表演后,纷纷为演员们精彩的演出演出所打动,掌声久经不衰。

 

 

交响诗《英雄壮歌》是上音、龙华双方共建“上音-龙华烈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艺术实践基地”的合作成果之一。“上音-龙华烈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艺术实践基地”依托于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合作策划及组织相关爱国主义艺术实践、参观教学、作品创作与征集、打造文化创意产品、组织专题讲座等,促进爱国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成果转化,为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提供艺术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为促进上海及周边地区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不久前,上海音乐学院召开了首届中国红色音乐文化论坛,并成立了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中国红色音乐文化育人联盟,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设于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是全国首家专门致力于研究红色音乐文化的学术机构,旨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现象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革命历史题材音乐作品开展基于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文献学、音乐形态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的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并以此推动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形成“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形式,是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交响诗《英雄壮歌》作为红色音乐创演的成果作品,以叙事性的音乐语言,歌颂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这不仅仅是一场交响与舞台相结合的视听盛宴,更是上音人用自己的语言歌颂英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伟大的尝试与探索,对于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院党委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红色音乐文化”必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鼓舞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