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顺利举行

外国友人零距离体验中国文化,以此叩开传统音乐的历史大门 

2017年8月31日上午,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艺术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二期“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在上海青浦拉开帷幕。

上海音乐艺术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安栋致开幕辞。

“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是为外籍友人搭建的一个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同时也以此进一步探索音乐艺术在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中的作用。本届“传习所”聚焦“走进上海”这一主题,经公开报名征集,来自6大洲、20个国家的学员参与到本次活动中,学员以中青年为主,其中部分来自于东方卫视《唱响中华》节目中所涌现的优秀选手。

 

在历时三天的课程里,学员们走进青浦田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上海越剧院,泛舟观景,品味传统的阿婆茶,近距离体验青浦田歌的人文风情,感悟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观看乐器修造,聆听民乐演奏,并尝试学习和接触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欣赏缠绵婉转又不失跌宕豪爽的越剧表演,了解越剧角色妆容与服饰,体验唱法与身段表演。

 

青浦田歌是吴越之地传统民歌田山歌的重要代表。青浦田歌种类很多,多为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所传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守护着稻田,田山歌是他们的生活,是工作中的乐子,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文化的传承。你唱一句我接一句,你领一句我和一句,腔调甩起来又落下,简单的曲牌旋律反反复复,变换着歌词,他们将身边的一切唱进歌里,传给一代又一代。

一件精美的乐器如何从无到有?带着这样的疑问,传习所的学员们走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一进门,便能嗅到空气里木屑的味道,工人们各司其职:打磨琴杆、雕花,蒙皮,调弦等等。为了让外籍友人跨越文化差异,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乐器组装成型后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法,主办方特邀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演奏员为学员们进行了详尽的展示与解说,他们将古琴、古筝、笛萧、笙、中阮、琵琶、二胡的音韵带进了民族乐器一厂。这边,演奏员细致介绍,投入演出;那边,学员侧耳聆听,用心感受。

 

中国传统戏曲是绕不开的魅力所在,举手投足间尽是讲究。第三天传习所的学员们来到越剧院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体会越剧往往轻柔、淡雅,看似普通,但却处处体现的美学。最后,学员们在越剧院老师手把手的教学下,还学习了戏曲所讲究的“四功五法”,水袖抖三抖,扇子要放平,脚与身呈45度斜线,前后上下重心转移······很难想象金发碧眼的学员们抹上油彩,绑上靴鞋,倒也将《梁祝》中过桥、结拜等片段模仿地惟妙惟肖。

 

本次活动从民歌到民乐,再以戏曲结束,外国学员们或许不懂唱词,一时之间也无法理解传统背后的深刻内涵,但发自内心的掌声表明了他们的喜爱。有了音乐,语言不再是表达情感的唯一形式,文化也借由音乐插上翅膀,穿越了永恒的时间与空间。看着学员们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模样,或许结局正如开幕致辞中所说:零距离的传统文化体验,似乎已轻轻叩开了传统音乐的历史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