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十年 2017第十届上海当代音乐周开幕

上海当代音乐周终于迎来了第十个年头!正所谓十年磨剑,十年办节经验的累积,与本次当代音乐周重量级的作曲家与音乐会曲目,以及充满深意的音乐周主题,都注定着本届当代音乐周的不平凡!

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第十届当代音乐周于2017年9月19日开幕,历时6天,共计十一场音乐会、五场讲座、一场高峰论坛、一场音乐影像志展映。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最先锋的当代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与音乐批评等内容。而本次音乐周的两大主题——“亚洲”与“对话”,借此展现了亚洲当代音乐的身份认同,同时也引入了欧洲最先锋的当代音乐,不仅仅作为了亚洲当代音乐优秀范例的交流平台,也是亚欧两种文化在当代音乐层面的一次碰撞,所摩擦出的火花必将让人期待。

此次所邀请的三位驻节作曲家分别是——澳大利亚作曲家林瑞玲(Liza Lim)、泰国作曲家那荣(Narong Prangcharoen)和法国作曲家杨·霍班(Yann Robin),三位驻节作曲家将在作品中展现他们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并将在各自的讲座之中,生动而细致地讲述他们的作曲理念。祖籍福建的林瑞玲是澳大利亚领衔的作曲家之一,她作品中独特的美学观念和澳洲土著音乐的融入使她备受关注。“澳大利亚作曲家林瑞玲专场音乐会”将展现她的三首作品,担任表演的团体澳大利亚的ELISION室内乐团也正是林瑞玲作品演奏的权威。获“泰国当代国家艺术家”称谓的年轻作曲家那荣,具有二分之一的中国血统,他也曾跟随中国作曲家周龙、陈怡进行学习,他的音乐更加美国化而偏向于新浪漫主义,他将在讲座中讲述有关音乐中交流的相关观念,而他的作品将在闭幕式和“大洋洲与亚洲的对话”中奏响。法国作曲家杨·霍班是法国新兴的先锋乐派“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本届当代音乐周倾力引进的最前沿的当代音乐作品,也是首次在中国与听众见面,这一流派受到自由爵士、摇滚以及重金属的影响,作品丰满而狂躁,更适合年轻人聆听。进行演奏的法国Tana四重奏,也正是专门演奏“饱和主义”作品的乐团,作品中极度的张力、和演奏时飞舞的弓毛必能使听众耳目一新,而这一流派的新观念也将在杨·霍班的讲座之中呈现。

本届音乐周,由亚洲作曲家作品所构成的音乐会共三场,亚洲当代音乐作品发展到今日已经可以和欧洲当代音乐创作相比拟,同时基于自身的文化、美学传统,而更加感性且富于民族特色。三场音乐会包括“开幕式:交响亚洲音乐会”“亚洲作曲家室内乐专场”“南北对话新民乐作品音乐会”,展现了亚洲作曲家创作所涵盖的交响音乐、室内乐和民乐作品三个方向,涵盖亚洲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多名作曲家,包括韩国作曲家陈银淑、日本作曲家森下周子、中国台湾作曲家陈士惠,还有中央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大批优秀作曲家,如郭文景、向民、叶国辉、杨立青、朱世瑞、贾国平、秦文琛等,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将悉数呈现,而开幕式演绎了谭盾和叶小纲的作品,谭盾本人亲临现场。正是亚洲当代音乐创作展示和互相了解的绝佳平台。同时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及交响乐团、由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组成的北京现代室内乐团以及多位优秀的中国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如吴巍、宋思衡、张诚杰等,也将在多场音乐会中演绎来自亚洲以及各国的优秀当代音乐作品。

除“亚洲”这一主题外,5场以对话为题的音乐会——“钢琴与打击乐—欧亚作品的对话”“当代亚洲与古典欧洲的对话”“英国作曲家Jonathan Harvey与亚洲作曲家的对话”“大洋洲与亚洲的对话”和“闭幕式:欧亚对话交响音乐会”,则是交流与互通的“和平奏鸣曲”,虽仍然以“亚洲”为中心,也显现出亚洲当代音乐与世界其他当代音乐创作,在风格、审美、文化内涵以及发展道路上的不同。这其中包括上海当代音乐周总监温德青、作曲家陈怡、许舒亚等亚洲作曲家,以及Tristan Murail、Jack Body、Gyrgy Ligeti、Jonathan Harvey等欧澳作曲家的作品,不乏当代音乐的经典之作与首次在中国内地演出的作品。担纲演出的柏林钢琴打击乐团、新西兰三重奏团都是活跃于世界当代音乐舞台的知名乐团,他们都将演奏他们最为拿手的作品,而作为亚洲最优秀之一的当代合唱团——台北室内合唱团,也将带来两场精彩的演出。

历经十年,上海当代音乐仍然不忘初心,力推新人新作,发掘当代音乐的创作天才,在“国际学生作曲大师班音乐会”中三位驻节作曲家也将担任点评一职。中国传统音乐的挖掘与展示也一直是当代音乐周的根本之一,本次则是邀请了音乐学家程俏俏带来她的影像作品,“‘从草原到山林’声音中国系列音乐影像”,展现“潮林道”和“侗族大歌”的音乐文化和当下现状。本次的“国际乐评高峰对话论坛”,则邀请了纽约时报乐评家Steve Smith、法国乐评家Pierre Rigaudiere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韩锺恩教授来谈论音乐批评在当下所面临的最直接而犀利的问题。

第十届当代音乐周,在保持着一贯的高水准之上,更力图将听众与最新的当代音乐进行接轨,并强调自身的文化身份,促进亚洲当代音乐的发展与国际话语权,构建世界当代音乐创作与表演的纽带。

 

撰稿:彭晔瑜